没有账号?3秒注册
《天下第一书之健康之道》 —— 百万大关之后新征程、更健康

gugu0033

2014/10/28 16:36:46LV.连长

《天下第一书之健康之道》




道=规律
健康之道 →探寻健康规律 →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The Master Key System》:“We get results in exact accordance wit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and our ability to make the proper application.”
我们获得的结果,与我们对规律(法则)的理解程度和恰当应用它的能力,严格成正比。

Y = F(X)

Y (结果)=F(法则的理解程度,即确定正确的法则) + X(应用法则的能力,即确定正确的输入值)
详解:Y 取决于两个因素:法则 F 和输入值 X。即我们要获得希望的Y 值,就必须了解法则 F 和输入相应的 X 值。

如果 Y = 人的健康
  那么 F =医学,X=健康的生活方式。
  可见理解法则 F 何其重要,因为只有理解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才能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评论 26

发表

目录

1. 医学-------- -------- - 19.人体器官04—脑和神经系统
2. 中医(理论基础+应用)------- -20.人体器官05—肾
3.中国古代三大名医------ -- ---21.人体器官06—心
4. 流水不腐:千万不要肥胖--------22.人体器官07—肺
5. 自身免疫系统 VS 中药 VS 西药---- -23.人体器官08—肝/胆
6. 人是彻彻底底的素食动物--------24.人体器官09—胃
7. 高蛋白之危害 — 主要伤肾------- 25.人体器官10—胰
8. 癌------------- ---- -26.人体器官11—小肠/大肠
9. 转基因---------------- 27.人体器官12—脾
10. 人体元素+维生素----- -----28.人体器官13—乳房(女性)
11. 营养学----------- ---- 29.人体器官14—膀胱
12. 养生之道--------- ----- 30.人体器官15—眼
13.医学的未来------ ------- 31.人体器官16—骨/关节/软组织
14. 艾滋病:AIDS------------32.人体器官17—皮肤
15. 婴----------- ------ 33.人体器官18—口腔舌/食道
16. 人体器官01—人体组织整体概述----34.人体器官19—前列腺
17.人体器官02—血管------- --- 35.人体器官20—子宫/卵巢
18.人体器官03—血------- ---- 36.人体器官21—阑尾



2015/9/27 23:30:30

1. 医学

1. 这个世界只有一种、一种科学的医学。
2. 医学=医道+医术

  医道:推崇《黄帝内经》中的医道,仅限于医道,不包括医术。
  医术:引用下面一本书中的一句话足矣:“发炎/修复过程强调人体具有非凡的自我恢复能力,远胜于人类的任何发明(雕虫小技)。”学医的应该知道下面这本书有多厉害。《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2004,7ed》》。原文“The processes of inflammation and repair underscore the remarkable capacity of the human body to restore itself, far surpassing any device conceived by humans.”。

  《黄帝内经》医道(第1篇中,共162篇):
  (1)平和心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独立守神…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
  (2)适量运动:“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肌肉若一”
  (3)生活规律:“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可“以酒为浆…醉以入房…起居无节”



2015/9/27 23:30:31

2. 中医(理论基础+应用)

何裕民《中医学导论》:中医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元气论和阴阳五行论。




  简解:
1、阴阳论(中药)
  ①《中医学导论》说:“一般说来,中医学对药物的性能,主要从气(性)、味和升降浮沉等方面加以分辨的,而药物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都借助了阴阳学说进行归纳说明。
  ⊙ 药性主要分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 药味分辛、甘、酸、苦、咸。
  ⊙ 升降浮沉指的是中医进入体内后的作用特点。升就是药性上升,降就是药性下降,浮就是药性发散,沉就是药性镇敛。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大多药性上行向外,或升或浮,或兼见两者,升浮之药属阳;凡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散气等功效的药物,大多其性下行向内,或沉或降,或兼见两者,而沉降之药所阴。
  ②《Essentials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人体共五大结构层面(化学<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每个高一级层面都包含低一层面的结构和功能。化学层面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人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并精确组织方才称之为人。”所以人体的大部分功能是通过最底层的化学反应实现的。
  ③ 由此看出中药具有巨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仅仅根据上面几个表面现象就定性药物的性能,完全不考虑其成分、不考虑与人体组织的化学反应。

  所以说:中药本质上用粗浅的物理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2、五行论
  ①起源:《中医学导论》说:“五行,滥觞于殷商时代的五方观念。甲骨文卜辞记载,殷人把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而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列,用五方总结整个空间方位。继五方说后,出现了五材说。春秋时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五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材料。”
  ②天生缺陷:五行论来源于空间方位,显然是二维论,用来描述三维世界肯定不全面。爱因斯坦相对论开篇就推翻掉二维论。开篇说的是坐标系,说二维不适合宇宙空间,至少三维。举例说要定位纽约上空的云,除了经度、维度,还必须有高度。
  ③其引论的正确性/准确性可想而知。
  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

  此这是中医医术,当然“1.医学”所讲中医医道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2015/9/27 23:30:31

3.中国古代三大名医

  中国古代名医的医术很多时候是不堪一击的,但在医道、医学思想方面的建树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以下三位:扁鹊、华佗和孙思邈。
  (一) 扁鹊 —— 医之最高境界乃“治未病”
  《鹖冠子》—-世贤第十六
  魏文王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大意:
  魏文王问扁鹊:你兄弟三人,哪一个最擅长医术。
  扁鹊说:我大哥最擅长,二哥其次,我最不擅长。
  魏文侯说:为什么?
  扁鹊说:我大哥看病,发现病害没有形成就消除了病因,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家门;二哥治病,病因刚一萌芽就消除了,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街巷;像我这样的,用针灸刺血脉,给病人吃烈性的药,用药膏敷肌肤,所以名声传得出来,在诸侯间闻名。
  魏文侯说:好。如果让管仲用扁鹊的方法治理齐国,那么齐桓公还能成为霸主吗?所以这种人不担心患病,在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治疗,使病在无形之中消除,功效就在这里,叫做自然。所以好的医生消除病,差的医生打败病,病人就算侥幸不死,伤口也打了,大腿也动不了。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二)、 孙思邈 —— 药补不如食补
  孙思邈《千金方》
 “若能用食平疴,释情谴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生之奇法,积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 。”

 (三) 华佗 —— 生命在于运动
  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人必须经常活动锻炼,然而活动不宜过度,活动才能使食物消化,血脉流通,保持健康;如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
  华佗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启发,创“五禽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出自《吕氏春秋?尽数》。

案例:对比小大肠直径、长度、癌比例,流水不腐之意不言自明。
  (a) 小大肠:直径比= 62.5px ∶ 6.3 cm = 1 ∶ 2.5
  长度比= 6 m ∶ 1.5 m = 4 ∶ 1
  (b) 小大肠:癌数比= 4380人 ∶49920人 = 1 ∶ 11.4
  注:(a)中内容原文见《Essentials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2007, 5ed》。
  (b)中数据引自美国“估算的2012癌新增人数”。

  运动的功效主要有两点:
  (1)“用进废退”:在生理允许的范围内,器官/组织越用越发达,不用则逐渐退化
  (“用进废退”观点最先提出者为法国“拉马克”——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代表作《动物学哲学》)
  (2)全身通畅。关于“通”,有两处值得一提:
  ①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
  ②“元亨利贞”出自《周易?乾卦》。此处解释见仁见智。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宋程颐《易传》“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本人赞成如下解释“开创、亨通、富利、正固”。令我好奇的是四个字的顺序,即第二个字为什么是“亨”。(“元”排在第一位毫无疑问,不然一切皆为空谈),我想古人应该仔细斟酌过。它们应该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不可随便调换:“元”之后,古人认为只有先“亨(亨通)”才能实现“利贞”。这种先后顺序的相乘关系只是本人的猜想(“利”排在“贞”之前也应该有道理,此处限于讨论“亨”,故略之)。如果古人真的这么想,那这种想法对吗(“元”之后必须先“亨”,然后才能“利贞”)?从当今社会来看似乎是对的。古人的答案是:不富利和不贞因为不亨通。



2015/9/27 23:30:31

4. 流水不腐:千万不要肥胖 —— 必将出现大量并发症
  对自己就要狠一点,减肥必须的,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No pain, no gain.)。
身高体重公式:男性:身高(cm)-105=标准体重(kg)
女性:身高(cm)-100=标准体重(kg)
  摘自《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2004,7ed》




2015/9/27 23:30:31

5. 自身免疫系统 VS 中药 VS 西药

  本小结主要先讲一下自身免疫系统,下面会讲到中药。
  内容皆引自下面两本医书:
《Essentials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Valerie C. Scanlon&Tina Sanders,2007,5ed》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2004,7ed》
  人体非凡的免疫系统:
1、免疫主角——白细胞
2、先后顺序,人体免疫有三大防御体系
3、根据先天/后天,人体免疫有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免疫主角——白细胞
  (1)五种白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曙红白细胞、嗜碱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它们都贡献相同的常规功能,即保护身体免受感染疾病、对某些疾病提供免疫。
  (2)五种白细胞各自特点
  ①嗜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吞噬病原体;单核细胞成为巨噬细胞之后,还吞噬已死组织。
  ②在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中,嗜曙红白细胞解毒外来蛋白质;它们吞噬任何标记为抗体的物质。
  ③嗜碱白细胞含有抗凝血的肝素和组胺(有利于发炎)。
  ④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T细胞认出外来抗原并消灭之。B细胞变成浆细胞(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NK细胞破坏外来细胞的细胞膜。
  (3)五种中有最丰富、最高效、固守派、游击派
  ①嗜中性白细胞是最丰富的吞噬细胞,单核细胞是最高效的吞噬细胞,因为它们会分化为巨噬细胞。
  ②一些巨噬细胞是“固守派”,即固守于器官(如肝、脾和红骨髓)。其它“游击派”巨噬细在组织液中游荡,特别是在黏液膜的网状连接组织中和皮肤下面。评:什么叫专业?

2、先后顺序,人体免疫有三大防御体系:
  (1)local inflammatory reaction(局部当地发炎反应)
  ①碰上有害因子之后(如感染性微生物或死细胞),固守于所有组织中的噬菌细胞将试图摆脱这些有害因子。
  ②同时,噬菌细胞和其它宿主细胞通过释放如下物质应答外来/非正常物质的存在:细胞因子、脂类信使以及其它各种发炎调节因子。
  ③征召过来的白细胞会被有害因子和受伤处产生的调节因子激活,激活之后的白细胞将试图通过噬菌作用消除侵犯因子。
大部分急性发炎过程中,前6至24小时嗜中性白细胞是渗透炎症细胞的主流,24至48小时被单核细胞取代。出现这样的先后顺序原因:嗜中性白细胞在血液中更多、反应更快、粘贴更紧。

  (2)淋巴和淋巴结体系+单核噬菌细胞体系
  淋巴和淋巴结体系过滤和监察血管外液。连同单核噬菌细胞体系,淋巴和淋巴结体系扮演第二道防卫体系。当局部当地发炎反应无法限制和消除外来因子(如微生物)时,第二道防卫体系将发生功效。

  (3)噬菌细胞(肝、脾和骨髓中)
  肝、脾和骨髓中的噬菌细胞构成下一道防卫体系
注:①发炎作用:
  发炎作用:消灭、弱化或用生物墙隔开有害因子,并启动一系列试图恢复和重建受损组织的事件。
  没有发炎,感染将无法制止、伤口永远无法愈合、受损器官将处于永久性化脓且疼痛。
  ②发炎目标:
  发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最终目标是摆脱最初引起细胞受损的有机体(如微生物、毒素)和此受损所导致的后果(如坏死细胞和坏死组织)。
  ③发炎潜在危害 + 何时产生危害:
  但是发炎和修复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如发炎反应是普通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肺纤维化)的基础,而且也是危及生命的超敏性反应(针对昆虫叮咬、药物和毒素的反应)的基础。
  当侵犯因子被消除而且分泌的调节因子被分解或消散后,发炎终止。 评:消除侵犯因子才是第一要义。如果不消除,发炎才会不断显示其潜在危害。所以当发炎时,不是冲上来就消炎,而是消除侵犯因子。

  当消除侵犯因子之后,抗发炎机制将发挥作用,然后该机制减退,最后宿主恢复到正常健康态。

  请记住:The processes of inflammation and repair underscore the remarkable capacity of the human body to restore itself, far surpassing any device conceived by humans.
发炎/修复过程强调人体具有非凡的自我恢复能力,远胜于人类的任何发明。

  3、根据先天/后天,人体免疫有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 固有免疫
  ①特点:固有免疫可称为非特异性免疫、无记忆性、免疫应答总是相同,与免疫对象无关。
  ②组成:固有免疫分三大块:解剖/生理屏障、噬菌性和其它防御性细胞、化学分泌物和化学反应(包括发炎)。详见下图:



  (2) 适应性免疫
  ①特点:适应性免疫为特异性免疫,即根据不同的免疫对象作出相应的免疫应答,涉及抗体、有记忆性、免疫应答更有效。
  ②组成:适应性免疫含有两部分:细胞介导免疫(有时简称细胞免疫)和抗体介导免疫(或称为体液免疫),前者涉及 T 细胞和巨噬细胞,后者涉及T 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详见下图:


2.白细胞杀敌特点
  白细胞消除病原过程分三步,见下图:
  (a) 识别+黏贴 → (b)吞噬 → (c)杀死+降解
  注:特点如下
  杀死微生物后,酸性水解酶(通常存储在溶酶体中)会在吞解体中将它降解。
  噬菌作用之后,嗜中性白细胞会快速凋亡并被巨噬细胞吞掉。
  发炎的调节因子具有如下特点:半衰期短、释放之后会被降解、以快速爆发式地生成(仅当刺激因素持续存在时)。
  短期发炎过程中,如果刺激因子被清除了,那么巨噬细胞最终会消失(相继死亡或进入淋巴/淋巴结)。
  评:①看得这,请问哪种药是采用这种策略:(a)识别+黏贴→ (b)吞噬→(c)杀死+降解?尤其请问哪种药是吞到自己内部然后杀死/降解?
  ②还有一点就是白细胞杀敌是一气呵成的,而我们见到的药是间断服用(尤其晚上间断最长)。举个简单例证,失火时,应该一气呵成将其灭掉还是时不时停下来再灭(被灭成小火间断时可能又变成大火)。间断服药的原因是药有毒,减小毒性。已经生病了为什么还有服毒?有人说以毒攻毒。那请问这个毒药采用①中所说的策略了吗?




2015/9/27 23:30:31

6. 人是彻彻底底的素食动物

一、逻辑推理:逻辑的力量

  关键要弄明白杂食动物,世界上就没有真正的杂食动物!

  ①世界上就没有真正的杂食动物:因为在自然界生存竞争中,杂食动物的“杂食”生存策略必遭淘汰。如果杂食,也只是被逼无赖、权宜之计,正所谓饥不择食。“真正的杂食动物”定义:在素食和肉食都充足的情况下,如果混吃两类食物与单吃一类相比,其寿命和健康都不受影响,那么这种动物是杂食动物。
  首选引入进化稳定策略ESS,它的重要性正如道金斯在《The Selfish Gene》写道的那样“我有种预感:我们可能会回顾ESS概念的发明,将之看作为自达尔文以来进化理论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何为“进化稳定策略ESS”?
  《The Selfish Gene》写道①“进化稳定策略ESS:大部分成员采用,且没有更好的策略。”
  ②“但一种ESS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偏离ESS的行为将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

  下面就PK三种进食竞争策略:杂食VS 素食 VS 肉食

  ①从基因角度,与其它基因相互配合越好的基因,它的生存优势越大。
  “与其它大部分基因(能在下代中碰面)能更好合作的基因,它将占优势。”评:根据这条进化规律,我们可以得出:某个基因要想活下来,必须能够与其它基因相互配合;配合得越好,生存优势越大。
  《The Selfish Gene》举例说无论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其个体特征(如牙齿、肠胃等一系列器官)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具有生存优势。原文如下:
  例如,食肉动物需要一系列特性:锐利牙齿、有效消化肉的肠子等等。另外,高效的食草动物需要:平的磨牙、更长的肠子并有各种消化性的化学物质。对于食草动物,拥有吃肉的锐利牙齿并不有利。这不是因为吃肉都是坏的生存方式,而是因为除非拥有合适配套的小肠和其它吃肉所需的所有特性,否则无法有效吃肉。
  ②上面我们已经看到:食肉动物必需:锐利牙齿、有效消化肉的肠子等等;食草动物必需:平的磨牙、更长的肠子并有各种消化性的化学物质。
  杂食动物因为是杂食,必然要兼具食肉和食草的特点,即牙齿不能像食肉动物一样锐利,也不能像食草动物那样平的磨牙,而是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其它特征以此类推。
  好,开始PK。杂食动物先于食肉动物竞争,因为兼有食草动物的特征,所以牙齿不锐利、肠胃消化不给力,必然败下阵来。同理,杂食动物与食草动物竞争也必然败下阵来。所以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受于生存竞争的压力,杂食动物必遭淘汰。

  ③从上面①中看到,在自然过程中,杂食动物必遭淘汰。那现实中为什么存在一些所谓的“杂食动物”,即吃素又吃肉?复习一下“真正的杂食动物”定义:在素食和肉食都充足的情况下,如果混吃两类食物与单吃一类相比,其寿命和健康都不受影响,那么这种动物是杂食动物。
  首先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是人类驯养的动物。它们没别的选择,吃素是被逼的。你把狗拴在那,它有的选吗?

其次自然界中的一些所谓的“杂食动物”也是被逼的,即在没有各自最适合的食物时,为了活命,只能将就着吃。如树上没有水果、浆果等食物时,猴子也找昆虫吃。
  看出来了吗?现实中所谓的“杂食动物”,是因为没有充足的食物,饥不择食而已。
———————————————————————————————————
问: 不伦不类的杂食动物会被淘汰?以作者微小的优势将在历史长河中胜出的理论,杂食动物有更广的食物来源,岂不是更有优势,肉食者和素食者会先灭绝吧?矛盾不?
答: 动物——食物
  动物的优胜劣汰需要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食物来源 2. 动物获取/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
1. 杂食动物有更广的食物来源,岂不是更有优势
  是的,从食物来源来讲,所谓的“杂食动物”确实有优势,但关键看第二点。而且此观点的隐性前提是杂食动物是完完全全的全能动物:既有捕食/消化吸收动物相关身体构造(如锋利的牙齿),又有消化吸收植物/果实的相关身体构造(如磨牙),事实上,两者是不能同时具备的。
2.问题的关键是获取食物的能力方面,杂食动物会败得一塌涂地。详见“主题21中的(下面就PK三种进食竞争策略:杂食VS 素食 VS 肉食)”。如没有锋利爪牙的狮子望著再多的野牛也没用。
———————————————————————————————————

二、解剖学证据
  前面是逻辑推理,下面给出解剖学证据和人虎牙齿对比图。






2015/9/27 23:30:32

7. 高蛋白之危害——主要伤肾(当下多尿毒症的重要原因)
  看完前面“6. 人是彻彻底底的素食动物”,我相信你有自己的答案,下面说说如果不按规律干,食用高蛋白会有什么危害?

  蛋白质:
  (1)、需要量(每天只需28g):

  每天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质?需求决定供给,每天需要多少决定每天供给多少,而每天需要多少等于每天消耗/丢失多少。
  ①《生物化学》:“我们所吸收的蛋白质(或固氮)的量决定了我们的氮平衡状态。对于一个70kg的人,为保持氮平衡每天所需蛋白质的量为28g,即3.8g的氮。这是通过6~7天摄食不含蛋白质的饮食,测试N的排出量而估算的。生长中的儿童需要的蛋白质较大,推荐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6g”。(以小孩50公斤体重算,每日所需蛋白质为30g。)
28g什么概念?最常见的矿泉水一瓶550ml,1ml = 1g,20分之一矿泉水等于27.5g,即70kg的成年人每天需要的量:20分之一矿泉水。每天吃五谷杂粮完全可以满足蛋白质需要。
  ②再来看看人体有哪些蛋白质?从每天会丢失的蛋白质也能粗略看出人体每天需要多少。
  角蛋白和黑色素(表皮中);胶原蛋白(真皮、腱、韧带中);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肌肉细胞中);血红蛋白(红细胞中);抗体(由白细胞产生);凝血素和纤维蛋白原(用于凝血);清蛋白(用于保持血量);胃蛋白酶和淀粉酶(用于消化);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成千上万的酶(用于加快反应)。
可能丢失的:角蛋白(皮肤磨损、头发生长)它们占的比重有多少,它们一天能丢失多少?显然少之又少。

而大便中并无酶,所以酶应该是被吸收循环再利用。球蛋白和血红蛋白是循环再利用的:球蛋白和血红蛋白分子中的蛋白质也是循环再利用的。它们被消化为氨基酸,然后用于合成新的蛋白质。

  (2)多出28g的蛋白质危害:
  ①人食用蛋白质之后必须消化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利用。
  ②氨基酸:合成人类蛋白质需要20种氨基酸,肝可以合成其中的12种(称为非必需氨基酸)。8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12种非必需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
  苹果中含17中氨基酸,没有下列3种:甲硫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老外有句谚语“An ap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每天一个苹果,让医生一边凉快去。)
  ③氨基酸无法被存储,只能当能量用(客观上说明人体不需要很多氨基酸):
  蛋白质(氨基酸)当能量用,并无优势: 1克糖产生约4 大卡(热量)。1克蛋白质也产生约4 大卡(热量)。
  ④氨基酸(蛋白质)当能量用,危害:
  尿素增多,即垃圾增多:从氨基酸脱落的氨基会被组合,形成尿素(一种垃圾,会被肾从血液中过滤出并排到尿中)。
  尿更酸性:尿PH范围:4.6 ~ 8.0,平均值6.0。饮食对尿PH影响最大。吃素的导致尿更碱性,而高蛋白饮食导致尿更酸性。血液的PH必须保持在非常窄的区间,呈略碱性。只减少一个PH单位(等于原来的十分之一),就会破坏血液中的化学反应,从而导致个别化学反应不能进行。
  肾成分含有硫酸盐(硫酸根),当尿PH更酸性(即H+更多,而且是10倍地增加),如同硫酸充满肾。硫酸的腐蚀性有多强,你懂的。
  有机酸酮增多,进一步腐蚀肾。
  有机酸伤肾。

  综合之,氨基酸(蛋白质)当能量用之后,尿素、尿酸性(硫酸)、有机酸酮增多,严重腐蚀肾。物理常识“酸性容易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沉淀”,在肾中表现为更易形成肾结石。



2015/9/27 23:30:32

8. 癌(恶性肿瘤)
  每个人的寿命应该是120~130岁。

  (1)特点:发现时已晚矣!By the time a solid tumor is clinically detected, it has already completed a major portion of its life cycle. This is a major impedi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underscores the need to develop diagnostic markers to detect early cancers. 等到临床上发现硬块肿瘤时,肿瘤已经完成其生命周期的主要部分。这是治疗癌症面临的主要障碍,同时强调要开发诊断手段来发现早期癌。评:等到发现时,已经晚了,所以重在预防。

  恶性肿瘤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转移。转移表明不仅对原处产生危害,还到其它多处产生危害,所以这是恶性肿瘤可怕的地方。比如某些器官发生肿瘤且不转移,大不了将整个器官割了(如子宫、乳房);但是如果通过血液转移呢?血液遍布全身,到处发生肿瘤,能把所有器官割了吗?显然不能。那只有死路一条。

(2)预防信息
  ①肥胖:整体上,死亡数据表明:死于癌的比率,大部分肥胖者比相应的减肥者高52%(男)和62%(女)。据估计,癌死亡者中的14%(男)和20%(女)是由肥胖引起的。
  ②脂肪/肥肉:多吃脂肪/肥肉增加大肠癌。这可能与增加合成胆汁酸有关(在大肠癌实验模型中显示,胆汁酸是促进因子)。
  ③酒:仅仅酗酒一项就可增加获得下列癌的风险:口咽癌(不包括嘴唇)、喉癌、食道癌和肝癌(先经过酒精导致的肝硬化阶段)。约80%肝癌起因于肝硬化。
  ④烟:吸烟(特别是纸烟)涉及下列癌: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胰腺癌和膀胱癌;最值得注意的是90%的肺癌死亡者是由吸烟引起。吸纸烟被认为是过早死(在美国)的最重要环境因素。据估计,30%所有癌死亡者和高达90%的肺癌死亡者是由吸烟引起。阻止吸烟可预防80%~ 90%肺癌。
烟除致癌之外的其它危害:(a)吸烟会成倍地增加高血压和血胆脂醇过多患者得冠动脉疾病和动脉硬化的危险。(b)对于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吸烟会成倍地增加急性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的危险。(c) 胎儿特别易受其母亲吸烟的影响。
  ⑤烟酒:喝酒又吸烟会成倍地增加获得上呼吸道/消化道癌的危险。
  ⑥发霉食品:这些高致癌毒素发现于“发霉的”谷物和花生中。
  ⑦性:子宫颈癌与首次性交年龄和炮友数量密切相关。
  ⑧咖啡:咖啡含有200多种化合物,其中包括致癌的丹宁酸。

(3)致癌三种途径:
①化学物质 ②放射/辐射 ③致癌病毒和其它一些微生物。
  ①化学物质: 这种物质很多,下面只举大家易接触的三类:烟草、烧烤、防腐剂/腌制品。
  (a) 烟草——烟云含有43种已知致癌物:There are 0.3 to 3.3 billion particles per milliliter of mainstream smoke and more than 4000 constituents, including 43 known carcinogens. 主流烟云含有3~33亿个颗粒;烟云含有4000中成分,其中含有43种已知致癌物。
  除了这些化学致癌物,纸烟烟尘中还含有致癌金属(如砷/砒霜、镍、镉和铬)和潜在的癌促进因子(如乙醛和苯酚/石碳酸)。
  (b) 烧烤:多环芳香烃。它们属于已知的最强致癌物。烤肉过程中,动物脂肪会产生多环芳香烃,而且熏烤的肉、鱼中也含有多环芳香烃。
  (c) 防腐剂/腌制品: 亚硝胺和氨基化合物。之所以对这些致癌物感兴趣是因为它们可能在人的肠胃中形成,且诱发某些癌,特别是胃癌。在胃中,它们源自与防腐剂硝基胺和硝酸盐的反应。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很多人不再购买含有硝酸盐防腐剂的食品。评:腌制品含有硝酸盐,所以也致癌,尤其胃癌。咸菜等腌制品常吃/少吃/不吃,自己看着办。
  ②放射/辐射:放射能(紫外线、离子化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事实上对人和动物都致癌。
  特点:辐射有潜伏期和累积效应:众所周知,放射能具有潜伏期和累积效应;而这潜伏期和累积效应都需要特别长时间观察才能看出结果,所以很难完全确定放射能的影响有多大。
  事例:①小时候受到原子弹辐射的女性,几十年之后得乳腺癌的几率明显增加。
  ②对于曾使用射疗法治疗脊椎炎,数年之后得白血病的几率将增加10~12倍。
  (a) 紫外线:死于皮肤癌(大部分是黑色素瘤),新西兰比冰岛多6倍,可能主要是由于暴露在太阳光下的区别。评:南极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紫外线辐射强烈,新西兰首当其冲。
  (b) 离子化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电磁辐射(x射线、γ射线)和粒子辐射(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都致癌。
  注意:医生不敢忘记:只要辐射的剂量足够,任何细胞都能成为癌细胞。
  ③致癌病毒和其它一些微生物:最典型就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传播途径三种:HBV是一种DNA病毒,可通过经由皮肤(如静脉注射或输血)、母婴、性传播。



2015/9/27 23:30:32
上一页1/3 下一页>
26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