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科学 佛学 语言学及其它
高旷
摘要:矛盾对立统一作为哲学法则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其认识和应用的广度与深度;立处即真是身见、隅见、角度见、立场见、边见、建立见;任何角度都不立,任何角度都能立,才是把握圆融智慧之途;统一、不二、全息、圆融是宇宙的终极实相、智慧;探索深度世界的两种殊途;语言文字的重新评估。
关键词:矛盾统一;哲学;科学;般若中道、智慧;探索;语言文字
哲学是经验、知识形而上的总结,就像是数学、化学的公式,是“干涸的智慧”( 无水之河床),哲学只有真正指导和应用到实践中才起作用,否则,就流于空文虚谈、失去干慧的意义;也就是说,干慧与践证并行才能称之谓真正的智慧。
笔者认为,矛盾对立统一,纵横内外,涵盖无间,是适用于一切的宇宙终极哲学法则;其它法则,则是立场性、过程性、表象性和非究竟性法则,只能解释部分现象,而不能解释一切、穷尽一切、圆融一切。
这只不过是旧话重提、鹦鹉学舌、拾人牙慧而已;古今中外的有代表性的学说,无不以之作为最顺手、最精当、最适合表述的工具,以便更准确、恰当地表达对物、事、理等等一切的解读;这是因为,任何看似简单、直观的一个物、事、理,都包涵着无限多、而且是对立的要素。
矛盾统一在儒学中称谓中庸之道,在易学中太极生两仪(阴阳),在佛学中称谓般若中道,在《道德经》中则直接称之谓道(守中),究其根本,实则意一名异。
矛、盾是可以被感知、被意识的相反的表征、表相、表态,而统一、不二、平衡、圆融才是根本,才是究竟。笔者认为,认可法则本身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对它的认识和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却是最大的问题,这是由不同的角度、立场、方式、方法决定的。下面将一一展现。
1 矛盾统一的常识性认识和应用
矛盾统一哲学在人们的一般生活中,很大程度上是把握“度”的所谓“智慧”,这是由人类的感功、生理和心理承受力所决定的。从认知层面上,无限可能被人类的感功、承受力、知识及视野所否定。
不吃饿死,吃过了撑死;温度高了热死,温度低了冻死;过胖易得病,过瘦营养不良;医药能救人也能杀人;过犹不及等等,在此,矛盾,统一于人类生命的感知与存在,存在决定着什么是“真道理”。
动极生静,静极生动;空则能盛,虚则能容; 有舍才有得;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风险与利益成正比;利人者利己,害人者害己;贬低是买家,褒扬是卖家;欲望与自由自主成反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溺爱和严惩同样是处于关爱。在此,人们充分感悟到矛盾统一作为难以跨越的法则存在。
动则有咎,害益并行;缺乏理性,科技带来的实惠与灾难将成正比;科学技术不仅仅会制造医药和高明的医疗器械,还会制造骇人听闻的杀伤性武器,还有各种各样的科技污染,防不胜防;发展不可避免的走向二律反背,而且越来越凸显;物极必反。在此,人类为欲望所驱,几乎是束手无策地面对该法则。
所有这些,也只是人类意义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哲学体现和利用,也只是相对于人的,只不过是智慧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滴。因为人类根本不开自己的立足处和层面习性,不客气说,人类的目前真正的生存法则还是倾向于丛林法则,这是低等动物所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只能把人类推向低劣而不是崇高。
究其成因,是由于自然存在的无限信息与人类所掌握的有限信息极度不对称和倾向化筛选,人类必然为立场、视野、智慧所限,看到了矛却不一定看到盾,或者知道了盾却不一定知道矛,遑论极致、统一与圆融。由此造就缺乏深度的简易法则:立处即真(触事即真),以偏概全,只知道此处是正确的、是真实的,而不知道对立的彼处或更多处也是正确的、是真实的、甚至是较为合理的,更不能全面、全息、全体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