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3秒注册
开展气功基本原理、锻炼方法的实验验证建议

done

2016/8/25 12:04:04LV.连长

开展气功基本原理、锻炼方法的实验验证建议
(本文已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智慧火花---生命科学栏目上)
气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传承和发扬,在祛病、健体和延年益寿等方面,特别对目前人类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各类疾病,发挥着神奇的功效。但是,气功的基本原理和锻炼方法,至今尚无科学明确的解释和具体规范,气功习炼者只能依靠自己的悟性,进行探索性的锻炼。气功的意念、气血、调心、调息、调身、吐纳法、六字气诀、气运丹田、气感等描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气功是抽象和模糊不清的,具有神密和疑惑的感觉,很难准确理解和精准操作,限制和制约了气功的普及和开展。
我历经十余年的实践、体会和总结,身体综合体质大幅提高,并提出自已对气功基本原理和锻炼方法的看法和观点,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气功基本原理和主要功效是通过物理和化学两方面作用实现的。我将静气功的锻炼方法分为三个阶段。
1.气功的物理作用。
目前公认的血液循环系统理论,由心脏跳动产生血压,推动血液循环流动。心脏称之为血液循环第一动力源。
我认为:人体肌肉收缩时,肌肉内产生血压,当压力超过血液循环第一动力源(心脏)产生的120毫米贡柱血压时,人体肌肉内动脉血液加快循环速度,提高了细胞组织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量,提高了二氧化碳和代谢物质的排泄量。称之为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
首先举例说明我提出的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理论。
例一,上肢静脉血管努张现象。我注意到,当上肢下垂时,明显观看到静脉血管呈现充盈、胀大和饱满的努张现象;当上肢向上举过头顶时,静脉血管努张现象消失。原因是:上肢下垂时,静脉血液由下向上回流到心脏过程中,受地球重力作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压增高,出现静脉血管努张现象。
例二,颈静脉血管非疾病努张现象。我注意到,当正常人持续大笑、大声呼喊、高声歌唱或数秒钟屏气用力时,明显观看到颈静脉血管呈现充盈、胀大和饱满的努张现象;恢复常态后,颈静脉努张现象消失。很明显,再用地球重力解释上述现象,是错误的,原因是常态下颈静脉血液是由上向下流动,不存在血压上升的问题。我认为有一种力量使颈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受阻,同时,同一种力量使脑动脉血液加快流向颈静脉血管内,上述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提高了颈静脉血压,颈静脉血管出现努张现象。我对颈静脉血管努张现象的解释是:人体四肢骨骼肌、呼吸肌、腹肌收缩力可达几十公斤,其收缩产生的血压,明显要高于心肌收缩产生的120毫米汞柱血压。当正常人持续大笑、大声呼喊、高声歌唱或数秒钟屏气用力时,都是胸部呼吸肌和腹部腹肌在持续用力收缩,使胸和腹部内产生压力,当压力超过心脏跳动(血液循环第一动力源)产生的120毫米汞柱血压时,胸和腹部内产生间接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其压力作用于主动脉血管(主要包括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等),增高了颈部动脉、胸部动脉和腹部动脉的血压,增快了头部和内脏器官毛细血管的血液流速,颈部静脉受到头部上游增快回流的静脉血液影响,血量增多,血压增高;同时,在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压力作用下,胸部内上腔静脉血管受压力作用影响,受压变形,回流到右心房静脉血液受阻、减少,进一步提高了颈静脉血压。受上述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作用,颈静脉血压增高,颈静脉呈现充盈、胀大和饱满现象。当上述呼吸肌和腹肌放松后,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作用消失,颈部血压恢复正常,颈静脉努张现象消失。颈静脉努张的基本原理是:上游回流的血液量,大于下游血量的回流,增高了血压。同理:内脏器官由动脉血管向静脉血管流动的血液流速加快。上述解释表明,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提高了大脑和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速度。
为什么气功与快走、跑步、跳跃等体育项目相比较,气功动作较缓慢,而健身效果更佳?首先分析一下“挤奶现象”,由于乳头嘴的细小,人工挤羊奶、马奶、牛奶时,通常采用缓慢、匀速、有力的加长挤奶时间,相对减少不挤奶时间,使出奶量达到最大值。气功锻炼时,与“挤奶现象”相似,由于毛细血管的细小,骨骼肌、呼吸肌和腹肌采用缓慢、匀速、有力的收缩,产生的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作用,单位时间内使动脉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的速度流量加快,达到最大值,提高了血液循环速度;当肌肉放松时,受心脏心肌收缩产生的血液循环第一动力源作用,使动脉血管内又补充满动脉血液。如此肌肉收缩和放松循环反复,加快了血液循环速度。而快走、跑步、跳跃等体育项目,肌肉收缩时间相对较短,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的血液流量相对较少,只能依靠延长运动时间,来达到提高血液循环速度的作用。以上分析说明了气功是一种合理、高效、科学的富氧锻炼方法,适应人群更广,效率更高。
人类进化历经漫长直立行走,形成下肢肌肉粗壮有力,而上肢肌肉相对较细弱力小。体操运动员的上肢肌肉、胸肌、呼吸肌和腹肌相对普通人则粗壮有力。气功习练者的胸部和腹部肌肉相对普通人则粗大有力。上述现象与运动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又有何种相同点?
我提出的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理论,可证明上述现象。人体肌肉收缩用力时,肌肉内产生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心脏心肌收缩产生的120毫米贡柱压力时,产生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作用,肌肉内动脉血管血液加快向毛细血管和静脉血管流动,称为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上述人体下肢肌肉,运动员和气功习练者的呼吸肌和腹肌等肌肉,由于肌肉收缩力较大,产生的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作用较大,肌肉细胞组织获得的血液营养物质较多,新陈代谢较快,所以肌肉生长较快,体积较大。
血液循环速度快慢,影响细胞氧化反应和新陈代谢快慢,影响生物电强弱,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的释放和分泌量多少,影响人的兴奋、欣快和痛苦感觉程度,影响人体各生理系统功能,影响人体活力和综合体质。
依据血液循环第二动力理论,对气功的吐纳法、六字气诀、气运丹田、气感提出自已的理解和看法。
吐纳法。即深呼吸法,呼吸由呼吸肌收缩和放松完成气体交换,作用是:一.提高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强细胞氧化反应,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二.通过匀速、缓慢、持续有力的深呼吸,提高胸腔内压力,产生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促进肺、心的血液流速,
六字气诀。与深呼吸法相似,采用深吸入法,呼气时用5秒钟以上缓慢默念嘘、呵、呼、歙、吹、嘻六个字中的一个字,作用是:在缓慢呼气默念六字时,实质是呼吸肌和腹肌在有力收缩,提高胸腔和腹腔内压力,产生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促进胸腔和腹腔内的内脏器官的血液流速。
气运丹田。即腹肌收缩法,采用横隔膜向下和腹肌向内共同收缩用力,提高腹腔内压力,作用是:在横隔膜和腹肌内的胃肠、肝、肾、脾、胰等内脏器官,在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作用下,促进血液流速。
以上表明,吐纳法、六字气诀和气运丹田,主要是通过呼吸肌和腹肌的有力收缩,提高胸腔和腹腔内物理压力,产生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加快内脏器官血液流量,加快内脏器官细胞氧化反应和新陈代谢功能,增强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人体综合体质。
2.气功的化学作用。
气感现象。气功锻炼过程中,绝大部分人都会出现热、麻、痒、兴奋和欣快等感觉,称为气感。但是,气感的成因尚未被研究出来。
我认为气感的主要成因有:一.氧化放热作用,气功初学者感觉较多,受深呼吸作用,血液中氧气含量增高,受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作用,血液流量增快,细胞氧化反应和新陈代谢速度增快,产生氧化放热作用增快,人体感觉热度上升。二.内分泌物质释放量增多,气功熟练者感觉较多,受呼吸肌、腹肌和骨骼肌收缩和放松作用,产生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加快了胸、腹、头和四肢的血液循环速度,肾上腺素等数百种内分泌物质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的释放量增多,被人体感觉到。三.生物电增强作用,气功熟练者感觉较多,受细胞氧化反应和新陈代谢增快作用,细胞产生生物电增强,神经系统电位发生变化,人体感觉到麻、痒等。四.神经递质释放增多,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由神经系统调控,神经系统依靠神经生物电传导,神经生物电传导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兴奋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量多少,影响人体兴奋和欣快感。气感现象是气功熟练高级阶段,经过气功锻炼,细胞生物电不断增强,提高了神经系统生物电强度,经过不断的神经刺激和条件反射作用,巩固和提高了神经系统多巴胺、内啡呔等化学兴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人体感觉到兴奋和欣快感上升,精神饱满,精力和体力上升。
气感外在表现:首先分析“鸡皮疙瘩”现象,我在练功时皮肤会出现“鸡皮疙瘩”现象。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鸡皮疙瘩”现象是受交感神径兴奋影响作用,立毛肌收缩,产生汗毛直立和“鸡皮疙瘩”现象。我认为:受气功作用影响,人体生物电增强,多巴胺、内啡肽等兴奋神经递质释放量增多,肾上腺素等内分泌物质释放量增多,调控立毛肌收缩的神经兴奋度增高,产生汗毛直立和“鸡皮疙瘩”现象。“鸡皮疙瘩”现象是气功气感现象在皮肤上的最典型直观表现。
现实生活中,人的气感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感觉。轻微感觉: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体正常的肌肉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调控的,每次肌肉收缩和放松,神经系统突触处放电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兴奋类神经递质,只是由于其释放量较少,人体感觉不明显或较轻。明显感觉:不同人群感觉存在明显区别和差异,一场美妙动听歌舞音乐会产生激动、热血沸腾的心情;事业成功或比赛获得冠军带来的激动、心嘲膨湃的心情;热恋中的情人产生兴奋、愉快的情绪;过量饮酒引起激动、兴奋情绪。等等,上述心情或情绪都是人的神经系统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兴奋类神经递质较多的结果。兴奋类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多少,决定影响气感现象的强弱。
人体神经末稍丰富、敏感区域或部位,更容易诱发气感现象:人的五官、手脚、胸腹等。气功锻炼中,可利用或通过反复的匀速、缓慢、有力的收缩和放松呼吸肌、腹肌、肛门扩约肌、握拳、舌抵上鄂、闭眼、合并双唇等动作,刺激或提高神经系统充分的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内啡肽等兴奋类神经递质,提高气感现象,提高人体兴奋、愉悦心情,提高人的精力和体力。通过上述不同区域或部位,达到气感现象,即气功锻炼中常提到的“无处不丹田”现象。
3.静气功锻炼初学阶段。采用仰卧或端坐形体,全身放松,首先采用匀速、缓慢吸气3秒左右,至最大肺活量,感觉到胸和腹部内压力上升;随后微微用力屏气3秒左右,保持胸和腹部压力,用力方向由胸部呼吸肌至腹肌,即由上向下方向,采用匀速、缓慢、持续微微用力收缩;最后用3秒左右匀速、缓慢呼气,继续保持腹部压力。共用10秒左右完成一次呼吸循环,日锻炼3至5次,每次3至5分钟,感觉到胸和腹腔内微微发热,即完成初学阶段,坚持锻炼20至30天,可初见效果,明显感觉到身体精力和体力、兴奋和愉快感得到提高。
4.静气功锻炼熟练阶段。采用站立、仰卧或端坐形体,全身放松,首先采用匀速、缓慢吸气5秒左右,至最大肺活量,感觉到胸和腹部内压力上升;随后用力屏气5秒左右,保持胸和腹部压力,用力方向由胸部呼吸肌至腹肌,即由上向下方向,采用匀速、缓慢、持续用力收缩;最后用5秒左右匀速、缓慢呼气,继续保持腹部压力。共用15秒左右完成一次呼吸循环,,日锻炼2至3次,每次5至10分钟,感觉到有放电现象和热量由头部和胸腔向四肢幅射的兴奋、欣快感,即完成熟练阶段,坚持锻炼2至3个月,效果明显,身体的精力和体力、兴奋和愉快感大幅提高,防治疾病作用大幅提高,综合体质大幅提高。
5.静气功锻炼高级阶段。经过熟练阶段,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反复刺激和条件反射作用下,人体任何一处肌肉收缩和放松,均可产生气感现象,甚至在意念和思想控制下,产生气感现象。可以随心所欲的调整和控制身体的精力和体力强弱、兴奋和愉快感高低、以及防治疾病能力高低,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综合体质大幅提高。
注意事项:初学者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调控锻炼强度,防止急功近利,锻炼用力由小至大,用力方向由上向下,每次呼吸循环时间由8至10秒左右逐渐提高到15秒左右,日锻炼次数由2至3次逐渐提高到4至5次。长期坚持锻炼,综合体质大幅增强。特别说明的是,气感现象因人而异,效果不同,不必特别追求。三个阶段并无明显差异,自我感觉到提高和良好即可。
对气功锻炼中,常伴有肠鸣作响、出现胃肠排气增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气功锻炼中,常伴有肠鸣作响、出现胃肠排气增多的原因有两个因素,一.物理因素,二.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气功通过气运丹田,实质就是由腹肌向内和横隔肌向下共同收缩用力增强,提高了腹腔内胃肠的压力,胃肠内的气体在压力作用下,胃内气体沿食道向上排出体外;肠内气体向下由肛门排出体外。
化学因素。气功通过深呼吸和气运丹田,实质就是呼吸肌和腹肌共同收缩用力增强和放松,提高了胸、腹腔内的压力,当压力超过120毫米贡柱的血压时,胸、腹腔内产生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增快了胃肠、其它内脏器官和脑部的血液循环速度,提高了肾上腺素等内分泌物质的释放量,提高了胃肠、其它内脏器官和脑部的细胞新陈代谢速度及生物电强度,提高了神经系统的兴奋度,提高了神经系统多巴胺、内啡呔等兴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胃肠属于平滑肌,平滑肌的收缩力量大小,由神经系统调控。气功锻炼时,受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影响作用,胃肠收缩力和蠕动力增强,胃肠内的气体和食物运动速度加快,胃肠的排气现象增快、增多。同理,胃肠的食物消化、吸收、排泄功能提高。
实际练功中,不必拘于礼节面子,应顺其自然,将胃肠之气排出,提高胃肠功能。
通过气功锻炼,我能够自如的将胃肠之气轻松排出体外,避免和消除了胃肠之气带来的胀气、胀痛以及便秘等不适感觉。
健身静气功主要具通过提高胸和腹腔内的压力作用,提高了脑、心肺、胃肠、肝、肾、脾、胰等器官的血液流量和功能,均衡了内分泌物质的释放量,提高了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达到健身去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我创立的健身静气功锻炼方法,简单易学,适合全民大范围推广。
气功与疾病。人类自身的疾病,是由于自身机体细胞、器官和整体出现机能降低或退化造成的。糖尿病是由于胰脏功能和人体机体细胞新陈代谢功能失调、降低或退化等因素造成的。脂肪肝是由于肝脏脂肪和人体总体脂肪存量过多等因素造成的。心脑血管栓塞是由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整体机能失调等因素造成的。抑郁症是由于情绪低落和神经系统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兴奋神经递质减少等因素造成的。
气功主要是通过呼吸肌、腹肌和骨骼肌收缩和放松产生的物理压力和神经递质化学物质,产生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和释放神经递质兴奋作用,提高了血液流速,提高了细胞氧化反应和新陈代谢速度,提高了细胞、内脏器官和大脑功能,提高了人体整体综合体质。或者说通过气功锻炼,提高了大脑功能,大脑功能的增强,又影响提高了内脏功能,其原因是内脏功能受大脑调控。所以说,气功对上述人体自身功能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特殊神奇的功效。
生命在于运动,气功锻炼不仅包括了其它运动的基本要素,功效更优于其它运动。气功基本原理和锻炼方法的揭示和创立,对气功的全民普及和推广,对建立一套新的体检标准体系,对医疗市场的开发价值,对疾病防治、延年益寿、健康的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
气功的实验和验证重点。气功锻炼中、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状况,与正常人群各项指标对照变化。
1.体温变化,比较实验中、前后肢体温度变化状况,验证气功的氧化放热反应现象加剧、加快。
2.血流量变化,比较实验中、前后肢体动脉血流量变化状况,验证血液循环第二动力源理论。
3.血氧饱和度变化,比较实验前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状况,验证气功的深呼吸增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量。
4.心脏心率变化,比较实验中、前后心率变化状况,验证气功的深呼吸减缓心率和降低心脏负荷功能作用。
5.内分泌物质变化,比较实验前后血液中各种内脏器官和脑的内分泌物质的变化状况,验证气功的基本原理。
6.生物电变化,比较实验中、前后肢体生物电变化状况,验证气功的基本原理。
7.磁场变化,比较实验中、前后肢体磁场变化状况,验证气功的基本原理。
8.神经递质变化,比较实验中、前后神经系统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兴奋物质变化状况,验证气功的气感现象的猜想。
9.脑电图变化,比较实验中、前后脑电图变化状况,验证气功对脑电图的影响。
10.脑核磁变化,比较实验中、前后脑核磁变化状况,验证气功对脑核磁影像的影响。
11.选取内科病人进行气功培训实验,选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血液病、肿瘤、心脑血管病、肺、肝、肾、胃肠、胰、脾等病人,进行气功培训前后的对比实验和功效验证。
注意事项:对参加气功实验者,必须进行脑和内脏器官血管和其它有关疾病的相应检查,不适合者应排除在外,防止和避免意外伤害。
气功,中华文明重要遗产,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和光大,我的探索只是揭开了神密气功的冰山一角。人类历经漫长进化演变,自身己具备较完善的生理功能,气功是通过主动的开发、挖掘、利用人体自身潜在的各种生理功能,提高恢复人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合理、高效、科学的富氧锻炼方法。气功锻炼对于血液循环快慢的影响作用,对于细胞、内脏器官、大脑和其它组织的新陈代谢和功能影响作用,将开启人类研究和利用气功的新时代,达到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评论 1

发表

我想要时候,你人在哪里’9


2016/8/25 14:50:31
1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