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助热线
  • 信息中心
  • 校园栏目
  • 校园杂谈
  • 活力青春
  • 站务大厅
中国人民大学论坛 >> 大话校园 >> 浏览帖子 左侧栏√
第三章:大汉帝国与罗马帝国: 二、《全球通史》的谣言:
浏览:4273  回复:0
13360500701 2021/12/7 21:55:41 编辑 1 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的作者:生于20世纪死于21世纪。却对1800年前的罗马了如指掌:
帝国最伟大的城市是罗马。它占地5000英亩,其人口据估计,公元2世纪时有100多万。......贫民居住的拥挤的住房里没有任何卫生设备,替代它们的是精心设计的设有大理石座位,饰以诸神或英雄雕像的公共厕所。......白天街道上人来人往,嘈杂极了。小贩大声叫卖货物,兑换钱的人敲着硬币,修补匠敲打锤子,玩蛇人吹奏长笛,乞丐向过路人哀诉自己不幸。.....国家提供了大众娱乐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塞车和角斗塞。......公共浴室是精心建造的。......还设有运动场所,休息室,花园和图书馆。......罗马人虽在理论科学上没什么建树,可在开挖沟渠,铺设下水道网。建造桥梁和公路方面是委出色的,公路筑的很好,其底层是置于坚硬泥土中的大石头,中层为沙(璃)砾,上层是大石板,路面被仔细地修成中凸形,使路面的水排入公路两侧的沟渠内。这些出色的公路连同途中的桥梁因建造得好,故一直使用到中世纪,有些甚至使用到现在。......主要是些世俗建筑物,如浴室、圆形剧场、运动场和凯旋门等。罗马的新型建筑材料——混凝土、砖和灰泥——使罗马人为大型建筑物修建宏伟的拱顶结构成为可能。《全球通史》。
这里面:大理石和雕像的公共厕所、修补匠、长笛、赛车、图书馆、下水道网、坚实平稳凸形沿千年的公路。特别是提到“凯旋门”。真不知道这位“美国佬”写的是巴黎呢?还是现代的罗马。上面提到的“混凝土”是18世纪工业革命后才有了钢材和水泥才出现的建筑材料。可罗马公元2世纪就用上了。更让人不可思议是,罗马城占地5000英亩。却有100多万人口,真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从何而来。5000英亩,就是20平方公里=5万人/平方公里,在公元前包括罗马在内整个欧洲都还没有形成农业,整个中西欧即没粮食也没有手工业实体经济基础。这一百万城市人口,难道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仙和地煞。当今罗马:市区总面积约1285平方公里,4209710人每平方326人。西汉都城长安,面积约36平方公里,人口达24.6万余;这是有文字纪载的真实数据。
世界最牛的是全城高楼大厦的纽约,全市的人口密度为:10636人/平方公里。不知到5万人/平方公里的城市里是怎样安置的 ,不知要建多少几百层摩天大楼才能安置下100万人? 同样是《全球通史》中提到(1750年欧洲总人口14000万)可1500年前仅罗马就有100多万。“美国佬”这不是自己打脸吗?
西方的古罗马历史部分,支撑其存在的结构标志,是一些所谓“古罗马建筑”;从外表上看,这些古建筑非常新,让人怀疑其是否有数千年历史;其建筑逻辑上看,也问题重重。一座建筑,若不是为了膜拜,就要有实用性,对于大型建筑,劳民伤财的建筑就需要仔细探讨其可行性;这些可行性探讨包括地形地势,社会需求,技术条件等。
我们来挑一座所谓“古罗马灌溉渠"来讨论其真实性。比如法国南部的pont du gard加尔桥(请谷歌地图)。
这座桥据说是古罗马时期用来灌溉农田的灌溉渠,每天能够给法国NIMES尼姆地区提供两亿立升水,彰显了古罗马时期发达的农业。没有经历过大的火山喷发、造地运动,虽然有“数千年历史”,相信这座桥周围的地形地势并没有大的改变。
 1.地形地势:
其所在位置穿越两片丘陵之间的一条河道;在丘陵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其东边还有一条水源充足的罗纳河,当地并不缺用于灌溉的水源。这里突然出现一座那样高大的灌溉渠,要把水引到哪里去?哪里缺水呢?
法国人说是为了灌溉该片丘陵南边的NIMES尼姆地区,把地图缩小,你会发现NIMES就在罗姆河旁边,需要这样一个大型工程吗?再远,你会找不到那样一块地势较高、缺少水源、已经有农耕的地区。
水源问题:
 周围的河水地势都被这座桥低,要形成水流动的动力,就要有位置较高的水源;有足够高度差,能够依靠重力在这样高度的灌溉渠中流动;若这座灌溉渠的终点是NIMES尼姆城,那水渠的水源就应该在其北边或者西边。
这就是说这条灌溉渠的长度,必须要能到达数百公里外的比利牛斯山区或者中央高原地区。
另外,该地区有足够的平地用于农耕,在这片区域,没有很高的农耕区,若还有需求,应该是山间的农地,可周边的山地内也没有农耕的遗迹;大兴土木建造这样的桥有什么实际意义?怎么可能从上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引入灌溉渠?从其地形地势上看,很不逻辑。
 2.文化逻辑:
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有那么发达的农耕文明吗?地里种植些什么?若农耕文化已经那么发达,西方还需要去搞上千年的十字军东征?当地文化逻辑上看,很不合理。
3.建筑逻辑:
古罗马建筑有很多是的砖石混合结构。这些砖石混合结构,今天看,的确蛮古老的,有很强复古色彩;但这种复古色彩,两千年前可是新建筑,这样的砖石混合结构,是否符合古代罗马人的审美?烧制砖瓦,在当时情况下,是需要砍伐木材,挖取粘土,是要用几十天的时间才能完成的。在意大利地区,到处都是石头。古罗马人会选择那样一种耗时耗能的方式来搞建筑吗?制砖制陶技术两千年前古罗马就存在了,为什么会发展不出瓷器文化?
西方古代是没有拱桥的,威尼斯的拱桥是意大利与中国交流之后才出现,在那之前,威尼斯的河道上只有木板搭建的平板桥。这样的拱桥首先在意大利出现,才在全欧洲普及。而古罗马灌溉渠,使用大量意大利拱桥的建筑结构。建筑结构逻辑上也有不合理。没有实用性,不符合基本逻辑。这座建筑打造出来,是为了用来膜拜“古罗马”吗?
左下角为NIMES城,右边有条很大很大的河 -- 罗纳河。
  请各位西方古代史研究专业人员,就我们提供的线索,再深入研究一下,古罗马历史的真伪。【来源:天涯论坛】
这一巨大的,有着牢固的天然边界线的地区构成了一个繁荣昌盛,实际上自给自足的经济单元。在数百年间,促使帝国经济繁荣的有各种因素,包括诚实而有效的行政管理,稳定币制,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及帝国内外广泛的贸易等。国内的自由贸易保证来自埃及的小麦、纸莎草纸和玻璃制品,来自叙利亚的亚麻布、毛织品和各种水果,来自小亚细亚的羊毛,木材和小地毯,来自意大利的酒、油和各种制成品,来自高卢的谷物、肉类和羊毛,以及来自西班牙和不列颠的各类矿物,......罗马人还从帝国外面进口某些商品;波罗的海地区的琥珀,毛皮和奴隶。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象牙、黄金和奴隶,以及占有重要地位的亚洲的各种奢侈品其中包括香料、宝石、调味品和最受欢迎的丝绸。由于国内外贸易殷盛,主要商品和奢侈品从近至高卢、远至中国的地方源源涌入首都,其数量之多,使主要商品足以保证100万人的衣食穿用,使奢侈品足够满足西方世界统治者的挥霍浪费。《全球通史》。(第五章:七、早期帝国)。
从以上的表述来看:罗马帝国所有的物质都是外地进口:而罗马只有“有效的行政管理、稳定币制,大规模工程建设”:那么罗马拿什么来维持国内外贸易?“金银”是不可再生的,就是罗马有堆积如山的黄金的银,也不够“大规模工程建设和所有物质全部依赖进口”的需求。真不知道,罗马首都一百多万人口怎样“活命”的。滑天下之大稽。
尽管西罗马帝国灭亡了,但它确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最显而易见的是有形的遗迹——圆形剧场、竞技场、庙宇、沟渠、公路和桥梁。还有就是语言方面的遗产——欧洲的罗曼诸语言。罗马法如前所述,至今仍大量存留在欧洲和南北洲许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今日天主教会的组织和仪式也要大大归功于昔日罗马帝国的组织和宗教传统。最后,“罗马治下和平”曾带来长达两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和繁荣,从而留下一个代替希腊人的城邦独立原则的帝国统一的传统。在此以后的数世纪里,正是这一传统激起全欧洲蛮族王公争当大元帅,东罗马帝国统治者或沙皇的妄想和野心。《全球通史》
谎言重复千百遍就成为真实,这就是强盗逻辑。圆形剧场、竞技场和庙宇根本没法证实它建筑年代。所谓公路桥梁等之类的建筑物更是无稽之谈。“语言,法律”:是欧洲17世纪产物,穿过了上千年的时空隧道来到古罗马时代。在欧洲史的记载中“天主教”是公元5世纪才产生的都会组织。(斯塔夫里阿诺斯):借尸还魂地安插到了罗马史中。
汉帝国不仅在领土范围上,而且在人口当量上,也可与罗马帝国相比较。公元1年的人口调查(据说比较准确的)表明,汉帝国有1220万户人家。总人口是5960万人。而奥古斯都(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时期罗马帝国的人口估计是,在欧洲有3000至5000万,在亚洲要稍微少一些,在非洲有不到2000万人。《全球通史》
这位美国佬简直是“满嘴喷粪”,西汉国土面积达到了609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4000万。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数据。当今罗马:市区总面积约1285平方公里,4209710人。这样的对比,是在对中华伟大文明史的亵渎。
汉时期,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选拔文职人员。公元前124年,......考试分三种级别(乡试、会试、殿试)举行;.......不过,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且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艇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全球通史》
科举考试起源于公元581年“随”兴盛于618年“唐”完善于960年“宋”。 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创新:“美国佬”将这一伟大壮举提前近5个世纪。并且还无知地诋毁和攻击科举制度。可耻可恶。
《史记》是父子两代人合定的,不过通常认为是儿子司马迁,因为他定了这部书的主要部分。司马迁作为朝廷的史官,有博览国家所藏图书和档案的权利。此外,他还广泛地周游了全国各地,周游期间,利用了各地藏书楼的资料。所以他撰写的这部史书与其说是一部有独创性的著作,不如说是一部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史料的汇编。只是在撰述他所处时代的各种事件和人物时,他才表达个人的看法,写出有独到见解的历史。正如他谦虚地解释的;我的叙述仅仅是使过去传下来的材料系统化,因而,这不是创作,只是如实地表述。
这种方法有明显的不足,尤其是使作品缺乏在早期希腊史学家罗多德的著作中觉可见到的戏剧性和前后统一的风格。《全球通史》
《史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完善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历史文学创作。它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岂是美国佬—“强盗后裔”懂之万一。希腊史学家“罗多德”,只是一个无尸还魂的幽灵,“魑魅”岂能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比拟。
表情

帮助文档 举报投诉 隐私条款 认证会员 联系我们
© 2012-2021 www.rucbbs.cn Processed in 0.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