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3秒注册
带上枷锁的圣人——孔子与他的“枷锁”学问

junjie918

2015/8/13 16:11:09LV.排长

新手第一次发帖,希望大家不喜勿喷。

在最开始先说两点,第一本人是纯业余水平,工科大学刚毕业,处于嘴上没毛说话不牢的阶段,所以有不到的地方,请大家原谅;第二这里所说的仅代表个人的主观观点,不带一丝客观,就不用实事求是了。


什么是我说的“枷锁”?简单地说,就是孔子的一套伦理道德。
首先儒家的学说是从周公那儿传下来的,包括孔子的一套东西,说白了还是承袭礼乐制度的一套。制度其实就是束缚人的一套枷锁。不过孔子的那一套是西周制度延伸出来的思想,因此说实话,孔子实际上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就OUT了。所以后来又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主要还是董仲舒的功劳。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孔子的东西不好,去掉那些和时代发展脱节的东西,之于个人而言,孔子的那一套学术还是很实用的。说白了,孔子那一套的东西就是加在人们精神上的一个精神枷锁,约束人们的东西。孔子自己也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家的一套是以社会制度的枷锁直接限制约束人们,而孔子更高一层,则是从精神上给人们带上枷锁约束。这就是我说的“枷锁”。
我所说的,“枷锁”的意义并不是指不好,其实中国历史所以能够一直流传下来,儒家的一套“枷锁”是很有用的。它通过对于士大夫的约束,从上层开始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完成了由上自下的自我管理。所以中国无论到什么时候士大夫的影响力都是最大的,他们不仅能引导舆论,还能左右政局。
当然,孔子也就成了中国比较早的为自己带上枷锁的人,一个带上枷锁的圣人。所以孔子是戴在枷锁上的圣人,儒学也是戴在枷锁上的学说。



评论 29

发表

自古以来,朕只为打造妥妥的十五字~~



2015/8/14 0:54:25

再来说说孔子那一套“枷锁”具体有什么?
第一是“克己”,“克己”其实是一个很牛X的技能。拿三国杀来说吕蒙的克己技能简直是神技,所以标准版中吕蒙好像是八神之一……要解释“克己”,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自我克制,孔子一直提倡“克己复礼”。这里孔子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不仅是克欲,还是一种连所有违背自己这套理论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克制的行为。
“克欲”其实在《论语》中有很多很多地方都提到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夏曰:“贤贤易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要做到克制自己。
这里就要说到孔子的那一句争执了许久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被好多人认为孔子是歧视女性的。其实我看不然。首先要看孔子是怎么定义与“女子”并列的“小人”。“小人”是之于“君子”的一种说辞。孔子大凡提到“君子”,那么一定会以“小人”作为对比,其实总管孔子在《论语》中除了“君子”以及“小人”只不过是人的两种类型。而“君子”是符合孔子所提倡的一套理论的人,“君子”能够自我克制,有理想,有信仰,有行动。然而作为“君子”的对立“小人”,其实是一类不能够自我克制,善变的人。而大多数女性可以说在性格上,接近于“小人”,而非“君子”。因此在这里孔子把“女子”与“小人”拿出来,并列,提出“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共性。其实孔子所说的重点,是强调君子需要有操守,有坚持,有克制,也就是“吾道一以贯之”的思想。



2015/8/14 14:50:48


至于自我克制的行为,在《论语》中的乡党篇中就详细提到了孔子的行为。
可以看得出孔子从精神和心灵上自我克制,为自己带上了枷锁,从而行为上有所约束,动静合乎礼仪,这才是真正以上的“克己”。孔子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也说道“从心所欲”也是建立在“不逾矩”的条件上的。

第二就需要说道说道“仁”。
“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什么才是“仁”,我以为是一种自我克制的爱。爱为什么要自我克制?很简单,爱是人类以特殊的情绪,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指的就是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有深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所持续的过程也就是爱的过程。
因此,君子的爱,是一种克制的爱。什么可以去爱?什么不能去爱?最简单,孔子家马厩失火,最后,孔子问人不问马,这就是仁,爱人过与爱物。
“仁”是一种思想,对于自己的言行是有克制。其实所谓“仁”就是给“爱”带上一个枷锁。所以孔子也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可以看得出孔子的学问,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克制的学问。“仁”也好,“义”也好,“仁”是对于自己爱的克制,“义”则是之于大家的克制,之于大家的枷锁。



2015/8/15 4:29:49

区别于道家不一样,儒学的克制,在道家来说是一种释放。道家来说,儒家的德是一种下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从杨朱的“一毛不拔”开始,道家的释放是完全站在儒家对立面的。
《论语》微子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可以明显看出来道家与儒家之于自我克制的不一样。
如果说儒家是一把枷锁,道家则是打开枷锁的钥匙。枷锁在朱熹的时候是最重的,钥匙之于庄子完全将枷锁打开了。而孔子则是将枷锁带得最积极,生前身后枷锁越来越重,枷锁重到曾经被押上刑场,游街示众,这不是很悲哀吗?



2015/8/15 20:23:15

形容孔子,很多人都觉得是遥遥不可及的至圣先师。但是我以为纵观孔子一生,可以说得上是:私生子?丧家犬?都说得通。《史记.孔子世家》原文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其实像“圣人”、“私生子”、“丧家犬”等等都是后世关于孔子的标签。其实标签也好,枷锁也罢,孔子为儒家背负的太多太多。
其实就孔子的儒学,我认为很简单的,思想上就是仁爱、克己复礼。政治上也就是为政以德,学问中就是学思结合。很简单。孔子的儒学和孟子的儒学不同,与荀子以及后来两汉的经学、宋明的道学都不同。正因为简单,才能被后人丰富。孟子的“义”,荀子的“礼”以及道学中的“理”都是从“仁”这个自我克制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朱熹后来在理学中也提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就是其中的克制,自我枷锁的完善。



2015/8/16 12:31:35

宋代以后儒家的不断完善,枷锁再进一步分类,可以主要分为自我,家庭以及社会,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乃至于修身,只是逐步给自己加上了精神的枷锁。这是自我的修炼,这或许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
至于齐家治国,这应该是家庭至于自己的枷锁。国在孔子那个年代和家是差不多的,诸侯国、大夫家,这是家庭。《论语》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伯鱼,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
这个故事也是中国古代父子关系的著名典故,父亲教育儿子叫“庭训”也是这么来的。
家庭至于我们的枷锁,是责任,孔子在《论语》中鲜少提及家庭,不过对于“孝”“悌”提的很多。“孝”是枷锁,仁爱的一种,“悌”也是枷锁,也是仁爱的一种。孝的克制体现在“无违”。

至于社会的枷锁,我想在于孔子是明显的,孔子的生前身后来说,社会不管是不是强加,在其身上的社会枷锁都是很重的。其实每个人都有社会加之在身上的枷锁,骚年,借用孔子的一句话“任重而道远”。

中国人,估计是世界上最懂得自我节制的人。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擅长自我克制的民族,一切的来源,就是儒学的枷锁。相比于其他文明的信仰不同,儒学只在精神上对自己进行要求,给自己带上枷锁。行为上的礼法反而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因此,中国从来都是人治,而并非法治,通过人治,中国也逐渐发展。也正是这种思想,这种行为,千古以来,不仅仅是孔子,历史上的诸葛亮、岳飞等等好多值得后人敬仰的民族气节,就是从这个枷锁中慢慢走出来的榜样。
故而,今天,我们还是需要这一套枷锁,需要这一套枷锁进行自我修炼。



2015/8/17 5:04:40

写的不错



2015/8/17 14:37:20

枷锁到底是什么?到底是好是坏?主题思想总得先交代清楚吧。
要是好的意思,就别用这种容易产生歧义的词。



2015/8/18 8:21:04

知识加人生积淀,你会成为有文化的人,来德善社吧,这里是讨论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的乐园



2015/8/18 19:34:55
上一页1/3 下一页>
29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