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助热线
  • 信息中心
  • 校园栏目
  • 校园杂谈
  • 活力青春
  • 站务大厅
中国人民大学论坛 >> 哲学构想 >> 浏览帖子 左侧栏√
人认知外部环境的最基本方式与局限性
浏览:11121  回复:0
智慧启蒙 2017/4/28 10:50:22 编辑 1 楼
               人认知外部环境的最基本方式与局限性
                       高旷
   摘要:人认知内外环境的最原始、最基础的方式就是感觉;感觉的最初端口就是感觉器官;感觉器官的感觉阀域与承受力决定了人感知内外环境的上下极限;经过感觉器官过滤并传达到大脑的讯号与外部真实信息有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超出感觉器官接收能力上下极限的无限领域只能留给科学与宗教。
关键词:感觉 感觉器官 信息 认知 世界
感觉是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的个别属性反映,是一切见、闻、觉、知、识的最原始资料来源,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认识世界的笫一步。可以说,没有感觉则其它一切一切都无从谈起!即便是阅读本文的当下,也离不开“眼见”的视觉作用。
   一  人感觉的物质基础与生理学参数
  就人类来说,体验、感知、获得自身周围环境信息的工具就是五种感觉器官,即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亦即所谓的眼耳鼻舌身“五官”。
感觉器官里广泛地分布着各种感受器,感受器能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为电、化学冲动(神经冲动),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思维器官——大脑。
  感受器通常根据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分为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三大类,再根据刺激性质不同可把感受器分为: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电磁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
  各种感受器只对一定性质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特性称为特异敏感性。每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2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
  各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受刺激时,在感受器细胞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特征。当它引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功能的完成。
  3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4  感受器的适应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继续存在,但由其所诱发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5  几个主要感觉器的感觉阈域。
  视觉器官阈域: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
  听觉器官阈域: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20~20000Hz,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当强度在听阈以上增加到某一限度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温度感受阈域:人的皮肤如果是暴露在空气中,短时间内可以停留在零上几十度到零下一百多度的空气里,时间一长就会受伤。
这几个阀域的上下限度,决定了人作为井底之蛙觊觎世界“井口”尺寸的大小。
   事实上,任何生命感觉器官的阀域都不可能是无极限的,恰恰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对所有感觉器官来说,当外界刺激严重超过其适应度时,会直接伤害器官本身。譬如,强光可以刺伤或刺瞎眼睛;声波可以击穿耳膜;压力过大或过小,躯体难保;温度过高或过低能导致皮肤、肌肉蛋白质变性以至于灰飞烟灭……某些环境条件下感觉器官自我保全尚不可得,何况能获知框外的刺激与信息!
   由此可知,人类(包括其它生命)的感觉器官既是主体认识外部世界(环境)的天然工具,也是与生俱来的界限与障碍,这也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有力证据。
    二  感觉形成的模拟性推演与理性分析
    大脑是感觉、意识、记忆、联系、分析、推理、决策等作用的最终归宿,大脑中进行的活动过程是如何将传递过来的电、化学信息转换成意识,是重要的生理科学问题之一,目前尚待解决;虽然用各种科学方法也可以找出人脑的生化要素,但对意识经验如何产生、存储、应用却完全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
   因此说,感觉的物质基础与生理参数还可以量化性的掌握,而感觉经验的具体运作却没有那么准确清晰的把握。
   我们首先简单模拟一下视觉的形成:眼睛视网膜接收到了物体发出或反射的不同频率的光波﹙电磁波﹚,从而产生了神经冲动,然后传入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再把神经冲动转换成大脑能识别的图象(这些图象已然经过了“深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体感”等协同工作形成的),然后把图像根据摄入的信息在大脑虚拟空间中还原,还原等于把图像往外又投了出去。虚拟位置能大致与“原实物”位置对准,这才是我们所见到的“实景”。
   人类所看到的大千世界无不如此造就,即便是科研条件下的微观与宏观人为观察也是这样,都是眼睛的过滤性接收与传递以及人脑的主观加工与合成,才形成眼前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所谓世界!人眼所接受到的仅仅是370———740nm之间的电磁波,反馈到人的大脑里,却是各种色泽。且,绿色(光波)和红色(光波)的波长本来只相差180纳米左右,竟被人的大脑“加工”(反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颜色。
   究其物理与生理真实,人真正接收到的东西只不过是极限有限的光波(电磁波),其关键的东西无疑是大脑的有机合成功能。
   看电影、电视、电脑的过程最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眼睛接收到的仅仅是屏幕反射或发射的光波,可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看到了某物质、某些人、某些事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亲眼所见,尚属光影,何况影中之影。
   没有光波,人什么也看不到!质言之,人类看到的根本不是什么“物质”,而是有限光波的脑功能转化。更为吊诡的是,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光波的解读也会截然不同,例如人类的色盲现象。
不仅仅是人类,其它动物与人一样,也是预定程序的“信息合成生物平台”,科学研究证实,狗眼里的世界只呈现黄-蓝-灰三种颜色;牛、羊、马、猫等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基本颜色;鸟类可看到至少5种光谱带,鸽子能够分辨出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
我们再看声音感觉的形成:一定频段(20——20000赫兹之间)的空气波动——自然界中一种信息(空气波动),经过人的耳神经系统处理后,再经人脑的解释,使人产生了声音的概念。
   气味感的形成也是如此,自然界的物质主要是由十几种元素所构成,而这些元素本身并没有气味。那么,人通过口鼻感知到的各种气味是从那里来的?唯一的解释就是:人脑创造出了各种气味,其机制、机理与形成颜色和声音的机理相同——气味也是形成于人脑对自然界中某些信息的特定解读。
如同色感一样,不同生命对同一物质的气味感也是不一样的。譬如,粪便对于人与猪狗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这不是个个案,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即,同一种物质与环境对人与其它生命的害益程度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这就是说,生命的生理结构与预定程序决定了该生命感性认识,进而是理性认识。
   三 总结
通过以上种种极易被人们忽视的物理与生理科学常识,我们应当有所警觉:其一,人类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的幅度及其狭窄;人类凭现有的感官水平,不可能接收到自然界的全方位刺激信息。其二,人就像是被“预先编程的智能信息合成平台”,这就是说,人对自然界中各种刺激信息的解读是被预先相对设定的。生命体所感知的刺激信息全然不是如实的信息本身,不仅如此,即便是相同的刺激信息,不同的生命与个体对它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其三,所谓的“客观世界”,其实是生命对所获有限刺激信息的个性化、特异化综合解读,是即时感知与记忆叠加(潜意识)的综合判断,都是盲人摸象的偏知结果。
四 延伸
佛经载,龙看水是漂亮的宫殿,地狱的渴鬼看水是脓血,人看水为水,天人看水为甘露。就是这么有趣,不仅仅是人在为所谓的“世界”立法,其它生命也在为“世界”立法。
  可以这么说,有怎样的生理结构与感知功能,就会获得怎样的“实体信息”,从而认知怎样的逻辑“世界”;同样, 什么样的“世界”被什么样的生命所认知、认可;也就是说“世界”与生命互为因果, 也就是所谓的天(自然、世界)人(生命)合一。
  任何所谓的“世界”都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相对应的生命生理逻辑所认可与界定,人类的“世界”也是如此。
(认知)条件决定(认知)规律------陈建国(江西社科院)
人实在“当然无法越过人的感觉和精神”(恩培多克勒),因为,生命的任何感知信息与理性经验都可以沉淀为某种立场与角度。
要想跳出这个怪圈,须觉悟此理,实践实证,返璞归真,这正是实证宗教存在的原因、价值与理由。

                 



                        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高旷
   从拙作《人认知外部环境的最基本方式与局限性》一文,我们知道:第一,人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的幅度及其狭窄。其二,不同生命对外界各种刺激信息的解读是不同的,是定向的。其三,人对自然界中各种刺激信息的解读全然不是如实的信息本身。其四,人对感性经验、抽象理论的获取,时时刻刻离不开感觉器官与感觉经验或明或暗的参与。
   那么,问题来了,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自身世界呢?笔者认为就目前认知倾向与方式,可能性很小。那么,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  科学技术能否帮助人类实现这个问题?
  1  科技的用途与方便
无可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舒适:减轻劳动强度,交通快捷便利,信息交流方便,衣食丰富多彩,居所富丽堂皇。
  更不可否认,物理科学的长足发展极大地拓宽人类的感官体验与认知视野,而且更为有力地校正了以前的诸多错误观点;在获得海量相对准确信息的同时,也逐步推翻了过去信息的诸多谬误;有些看似铁定正确的理论,在不一样的时空、速度、维度条件下,不再成立,哲学思想得以繁荣。
  2  科学的仪器、工具与理论到底能否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依靠科学认知世界,无非是科技工具与及其理论体系来协助人们来认知、理解这个世界。笔者认为这种借(假)物究物式的研究,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如实体验、认知框外信息的困局,譬如,无论科研仪器如何发达,人类还是不能看到如实的紫外线或红外线,也听不到超声波与超声波,也看不到如实的原子与分子,乃至更细微的微粒与各种场(电磁、光磁等),只能通过科技手段转化(模拟)为人类所能看到的景况,但,那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对于观察者、实验者而言,只能是推理知、想象知、意识知。
  人类的有限感功决定了:不可能看到的永远看不到,不可能听到的永远听不到,不可能体验到的永远体验不到!譬如,超皮肤承受力的高温(低温)与高压(低压),只可能是伤害,而不会是超越承受力的体验。超越感觉器官极限的外部刺激信息只能是伤害!  
   看电影、电视、电脑,虽然如同身临其境,但毕竟不是身临其境,这只不过是基于光线、音声等等相似条件下的生理条件反射而已;读书、阅报、赏画、看地图、听说书也是如此,都是长期积累的生理、心理经验,与文字、音声、光线、习气等发生的条件反射而已!并且这种条件反射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固化,乃至于说僵化,直至深受其害而不觉;对科学的盲从也会如此!
人(包括其它生物)只能看到他能看到的,听到他能听到的,体验他能体验的,知道他能知道的;若非如此,除非他能变为其它生命状态,亦即生命属性。
    3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上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科学技术与理论的每一次长足发展,都是对以往的认知(理论)做适用范围上的界定或直接否定。只要人类存在,科学就会不停的向前发展,该认知动态就永无尽期。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生命来说,存在时间是有限的,他获得的所有信息,在当时、当代可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是相对正确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毕竟,人类个体与群体都是具体的、有生灭的,而不是永恒的。因此,从认识论意义上来说,唯物主义哲学是客观、如实的不可知论。
  4  小结
  人类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以及逻辑思维,即便是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也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也只能是定向的、定量的、偏狭的、有限、有角度与立场的体验与认知!
  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带来生产、生活的方便与舒适,能够帮助人类获得海量的知识与经验,但不可能解决终极实相与意义问题!所以,科学技术与理论能给哲学提供某种佐证,但不能代替哲学、智慧。
  二   基于个体感性经验、抽象理论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会障碍人类体验与认知的客观性
  1   死执的自我角度与立场不可避免地障碍体验与认知的客观性
  人类(其它生命一样)很大程度上总是站在人类自身益害的立场上来衡量物、事、理的真假、是非、好坏、美丑------
   这个层面上的是非、对错、真假、善恶、美丑是不根本客观的,是有选择性,是有角度的,是有立场的!这种角度、立场下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不能说不正确,至少是不完全正确,或者说是相对正确,相对于人类正确而已!
  杂草与庄稼都是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庄稼本来也是草类的一种,二者本来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可是,人们生活、生产实践中,总是想方设法地清除杂草、保护庄稼。所以者何?庄稼能维系人类的生存,杂草则不能。
  人们常说青蛙是益虫。其实,青蛙何曾是益虫,它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生物链中的一环或一节而已!只是因为它们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都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庄稼,如此已!
  益虫者益谁?益人类而已!与昆虫何益?不仅无益,且是大敌大害!
  其实,人类也只不过是地球生物链中,最为强势的一链而已。人类之于其它生物,以及对于地球本身而言,未必不是不折不扣的敌人和破坏者!
   2  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更是人类体验和认知客观世界的层层障碍
  作为具体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因受历史时期、宗教信仰、人种、种族、国度、政治制度、经济地位、知识结构、从事行业、生活区域、风土人情、特殊的个人经历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观待物、事、理的角度和立足点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至水火不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件小事,学校里,小学生问老师,上帝是否真实的存在,这位老师给学生以否定的答案,结果,招致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不满,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这个事件如果是发生在中国,假设老师给这个问题以肯定的回答,同样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二十世纪,人类存在两大极端对立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至今余殃未尽!观其根本,也不过是各执一思想、一理论、一角度、一立场而已,都不过是立处即真,非立处即假、即非、即坏而已,都是想当然(唯心)罢了!
  人类的所谓理性思维看似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是如果深究起来,也是捉襟见肘、不能自圆其说。岂不知,一切知见皆是“我”见!
  三   逻辑能否帮助人类解决这个问题?
  逻辑不外乎是一种大脑的纯粹思维方式,笔者从不否认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极大地提高人(包括其它生命)的思考与领悟能力,能够达到某种智慧境界;本文不具体的谈逻辑,但是也未离开逻辑。笔者所否认的是人身体不能跟随思想如实达到某种智慧境界。譬如,您可以从逻辑与事实上推论各种生命状态,但是,您事实上难以做到这种状态。当然,我绝不否认逻辑是通向某种实际的路标,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路标!
  不同智慧生命的逻辑与实践差异悬殊,如“降心为不为”,“思无思之妙”,“思尽还源”等。
   总结
  人(包括其它生命)的生理解构决定了,感官功能以外的,不可能看到的永远看不到,不可能听到的永远听不到,不可能体验到的永远体验不到,不可思议终究不可思议。
  而,感官功能以内获知的信息是极其有限的,感功以外的信息是无限的。况且,感功以内的信息也未必是正确的,从科学意义上讲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是反人类的,反证人类感性觉知的谬误(人类恰恰以日常感觉自是)。
  从科学、哲学意义上说,人类的几乎所有知见(包括思维逻辑),也只能是一种相对的身见、隅见、角度见、立场见、建立见。
  有怎样的生理、心理感知功能,就会获得怎样的“实体信息”,认可怎样的逻辑“世界”,什么样的“世界”被什么样的生命所认知、认可,什么样的生命臆定(或称立法)什么样的“世界”。
   任何所谓的“世界”都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相对应的生命逻辑所界定,人类的“世界”也是如此;说“世界”是唯心的一点不过分。
  即便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也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人实在“当然无法越过人得感觉和精神”(恩培多克勒),其它高级生命也难以改变。如能改变,则生命的根本属性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
  科学技术能证明的是人类感知的彻底谬误与相对有知(绝对无知)。
  总之,人类就目前的认知倾向与方式来看,不能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人类必须学会谦虚与敬畏。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佛教也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表情

帮助文档 举报投诉 隐私条款 认证会员 联系我们
© 2012-2021 www.rucbbs.cn Processed in 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