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助热线
  • 信息中心
  • 校园栏目
  • 校园杂谈
  • 活力青春
  • 站务大厅
中国人民大学论坛 >> 哲学构想 >> 浏览帖子 左侧栏√
生命的四种境界
浏览:8020  回复:0
智慧启蒙 2016/5/2 14:11:23 编辑 1 楼
                     生命的四种境界
                       高旷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把人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笔者非常欣赏这种划分,但是,笔者通过对佛教的研究,也有了自己的独到境界看法,为了更方便解说,笔者把这四种层次定名为:动物境界、名利境界、菩萨境界、佛境界。此种划分侧重于意识形态。
    动物境界:仅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体征与繁衍后代而处的意识状态,笔者把这种境界称之为动物境界。在这种状态下,存在与繁殖是第一要义。这种境界(意识状态)所遵循的是丛林法则。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与繁殖,不惜残忍地噬杀自己的同类及同类的后代,更不惜猎杀作为食物的异类。不客气地说,这种境界就是活在舌尖上与裤裆上的境界。
    如果一个人仅仅为了这种生理需求而生存,那么,他虽然拥有人的相貌与体征,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无异于动物!
    如果一个民族也仅仅为了满足这种生理需求而努力的话,其目标不过是“猪栏的理想”(高尔基)。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占领全人类的道德精神制高点,也就不可能拥有崇高性、信仰性话语权,而最可能是沦为其它民族的附庸,成为其它民族生产、生活、娱乐的工具!因为,这个民族在理念上取乎其下!
   《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论语》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名利境界:要理解名利境界,就必须弄清名与实的潜在关系。名与实本来不是一回事,但是,名与实一旦形成复杂、牢固的条件反射,则,名与实就互为作用、很难分开,就能够强有力地左右思维与存在了。也就是说,生命意识体一旦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数字符号、计算符号、音乐符号、宗教哲学符号、物理化学符号、各种公式等等象形会意符号(这都是名的范畴),并通过这些分门别类的符号,个体、群体与自身、与整个自然界之间的交互行为、思维、过程、经历、经验就能被记录、固定、保存下来,供个体与群体学习、观摩、实践、应用并进一步深化、协作、发展、壮大,从而构成煌煌大观的各种灿烂文明。
    目前,“名”(符号)的强大传播功能更直接加深了“名”(知识、道理、学问、名人、名牌)在生命意识体个体与群体的信任、信赖与信仰。
    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所谓的“实”,因为“实”是名的基础,“实”是皮,“名”是毛。譬如,物体与名称,人与姓名、名誉之间的关系。
   “实”果真是真实吗?当然不是,所谓的“实”就是建立在生命意识体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等)体验意义上的见闻觉知判断(意识分别),说彻底一些,所谓的“实”就是某种生命意识体在其状态、角度、立场上的器官感知而已!(拙文《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给出了科学的个例证明)
    名利境界之名也只是“名”一少部分,譬如,拥有诚实、负责、守信、道德、才能、公平、正义等品质的个体或群体,或拥有掌控信仰、理念、政权、官位等某种强制力的个体或群体,能被期许众多的信任与依赖,因而能借此掌控更多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分工调配权、舆论至高权等;反之则否。
    因而可以说,名利境界比动物境界仅仅是在获取生活资料、改造生存环境的能力上是几何级的提高,而在存在与生理这个意义上是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
   名利境界也仅仅是取乎其中而已!
   菩萨境界:菩提萨埵汉译为“觉有情”,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
   菩萨觉悟到了什么呢?作为菩萨,恒念诵持八大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疑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问,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菩萨之所觉悟。因此,菩萨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笔者定义谓菩萨境界即是全心全意地利他境界,因为菩萨已经觉悟到无生、无我,不会再为自己的私利、私欲而忙碌、奔波,但因曾发大慈悲心故,是以不舍世间、不离众生,假(借)诸种种行为(舍财、舍家、舍身)、种种方便(示现技巧)教化一切众生,令其心获安忍、脱苦得乐。
   《圆觉经》云: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所以,种种众生世界皆有菩萨在渡化,或为人身,或为低等动物身,或为鬼身,或为神身等等一切身相。
    菩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这蕴含有大道理、大哲学、大智慧:《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慈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花果……”
   《道德经》: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大福报、大智慧)。
    有舍才有得,无限的舍无限的得,这如同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发出的作用力有多大,则反作用力有多大。同理,布施(发)出多大的善心、善意、善行(善缘),就返还多大的善报。但是菩萨也并不是为福德而作菩萨行的,《金刚经》: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所以说,有些人,虽现人相,其实是菩萨德行;有些人,虽显人相,其实是动物兽行,二者之殊,何异天壤!
    菩萨境界才是取乎其上的理念!
    佛境界:《圆觉经》: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佛境界非我等俗人所能知悉。只能猜测一二吧,大概就是如实、如理、如是的事实本质(唯证相应),既不是无意识也不是有意识,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
表情

帮助文档 举报投诉 隐私条款 认证会员 联系我们
© 2012-2021 www.rucbbs.cn Processed in 0.0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