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助热线
  • 信息中心
  • 校园栏目
  • 校园杂谈
  • 活力青春
  • 站务大厅
中国人民大学论坛 >> 资料共享 >> 浏览帖子 左侧栏√
第三章:经济起源 一、“弓箭交换猎物” 二、物质交换起源于农业生产
浏览:3477  回复:0
13360500701 2021/12/7 21:51:46 编辑 1 楼
在原始狩猎部落中,刚开始猎人都是自己制造自己用的弓箭。但是有个猎人,他发现自己制造弓箭的速度比其它人快,于是也就多制造了一些弓箭,去跟别人交换猎物。最后一算,如果自己不去打猎把所有时间用来制造弓箭,然后用弓箭交换猎物,所获得的猎物竟比自己去打猎获得的更多;慢慢的一个人去打猎的原始社会,就逐渐地变成了有人打猎,有人制造弓箭、有人造房屋的社会。《国富论》
人类狩猎为生的原始时代(跟虎、狼没有本质上区别;只不过原始人类能打造工具或武器,所以,站在了自然食物链顶端),但是每天收获的猎物数量是无法保障的,大多时候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只能是(将所有物质集中起来)统一分配。这就是“平均分配制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平均分配制的原始社会:不论是客观规律,还是逻辑概念“弓箭交换猎物”理论学说都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考古发现大批史前文明:(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以证实是6000-7000年前原始部落:大批石器和精美的陶器足以证明“新石器”时代原始文明以发展到了巅峰。这些原始部落:以形成有组织,有分工的独霸一方(强制圈地)集团社会,社会成员除(老幼病残)都是狩猎者;为了社会包括(老幼)所有成员的生存,所狩的猎物都得归公统一分配(原始共产主义),根本不存在交换。专业石器和陶器的工匠们也是要以狩猎为主;因为以“狩猎”收获的猎物极其不稳定,有时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所以根本不可能产生剩余:就连养活“老幼”都很困难,(以出现了养殖禽兽作为补充)外,那有物质来养更多的“闲人。”工匠们生产石器或陶器都是利用狩猎以外的业余时间;生产出的器具只是满足部落自身需要:所以加工每件器具都不须急于一时;石头不会烂,加工一件石器可用很长时间。而陶器虽然是技术性很高的产品:但是找到合适的“陶土”是关键:所以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发现了“陶土”就带回来:经过碾磨、和泥、造型、干坯等过程(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只是最后的烧制由专业“部落里失去狩猎能力老者”来完成,也就说石、陶器具在原始社会都不存在“交换”,何况技术低下的弓箭交换猎物更是无稽之谈。弓箭:是猎人不可或缺的武器;制造弓箭工艺非常简单;几乎人人都会做:但是必须利用闲暇时间来制造弓箭。原始社会客观条件所使然必然形成“公有制分配原则”(原始共产主义)。制造出来的:石、陶、骨器具包括“弓箭”除了自己使用外,其余的全部归公;根据需要来归谁使用。个体更是一天,没有猎获,就得挨饿,三天不吃就会无力狩猎。弓箭:是个体狩猎者最有力的“武器”。但只能是自己造弓箭;个体狩猎者跟虎狼没有区别:猎获的猎物吃不了也只能放弃。因为即没有存放的地,也没有储藏的能力。所以原始社会不存在“剩余”,哪来交换之说?更重要的是物质必须“等价”交换:物质交换;必须要有标值作参照:西方很长时间是以“黄金、的银”为标值;弓箭值多少银子,一头鹿值多少银子,然后才能算出 多少弓箭才能挽回一头鹿。原始社会(弓箭换猎物)如何“等价”。所以不论是“交换规律”还是逻辑推理(弓箭换猎物)的理论学说完全说不通的,纯属无稽之谈。

二、物质交换起源于农业生产
越来越多的人类学研究表明,从来没有存在过“以物易物”这种经济模式,更不用说货币从中诞生。哈佛大学人类学系长期关注货币和信用的起源,他们认为,货币和价格最初是源于公共领域和大型机构,而不是来自物物交换或个人主义。货币是从最适宜供奉给神明的物品中诞生的。人们向神明进献礼物,神明赐予人类精神力量,那些鲜艳的贝壳、漂亮珍珠以及白花花的银子,既是礼物,又是货币的原始形态。在古巴比伦,货币的出现并不是为了便利商业贸易,而是充当价值尺度以方便民众缴纳“强制性捐款”(税收)。货币的原始状态,是一种“礼物”。《价值的起源》
农业:是在固定的田地里年复一年的付出同样的劳动,来获取人类生存的一切物质(粮食:成为了全人类生存的主体):“富-余”就是保证了基本生活所需之外剩余的物质。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田地”里,有保障地长期循环收获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类物质。这就产生了“余”。有了“余”也自然地出现了“余”的所有者。而产生“余”的过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必须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物质生产加工的形势。分配制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交换”是农业私有社会的必然规律。人类开创了农业生产,是以田地为基础,拓荒占地的“地主”产生了。自然就形成了“田”的所有者。因在“田”上能收获多余的“稷”(禾:青苗中长出长秸杆,在田内长的“禾”的所有果实)。农业生产还需要生产工具。田地:是自然生产资源,工具:是生产资料。人、牲畜:是劳动力。以上构成了系统的农业生产力。农业劳动力、管理层、手工业群,这些都需要直接生活物质(粮食)。而农业生产必须要有“资源、资料和劳动力”,这就自然形成了各自所需的“交换”格局。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最原始的经济基础就是以“稷”来衡量的。最原始的交换是以物换物,农民用多余的“稷”,来直接交换生产资料、支付劳动报酬、生产工具或其他物质。这样以物换物的交易,最开始农民需要某种物资就拿“稷”直接可换。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交易很快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甲方有“稷”需要乙方的工具,可乙方需要的不是“稷”,而是另外的物资,这就得找到丙方,这就形成了多方交换的格局。这样不仅麻烦,而且很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如果遇到急需要某物资,又找不到第三方怎么办。这时就出现了用“佩戴饰物”作为抵押,换走自己需要的物资。等以后找到对方需要的物资,再把自己的饰品赎回来。这样的饰物“抵押”交换的形式也就蔓延开来:农业社会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物质的发展;争夺资源、捍卫主权的战争时有发生。战争物质(武器)也就孕育而生。农业发展也引发了“祭祀”活动昌盛,精神领域的物质需求也在不断扩增。除自然资源外,一切生产、生活物质,武器、祭品的需求出现了系统规模手工业群体。形成了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专业手工业者,需要基本生活物质外,还需要加工的原材料和加工工具。在农业生产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抵押”式物质交换也跟着进化为以“稷”为值,以“饰贝”或“饰玉”论价,直接“购买”包括“土地、牲口、奴隶”等任何物质(最原始的物质媒介‘贝’)。物质是分散繁杂的,“币”是统一的。从稷交换发展“币”为媒价“买卖”进化到商,形成经济社会的飞跃。
农业生产必须以交换方式提升综合生产力。在农业发展的最原始时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开发自然生产资源的形式,有个体开垦的,有整体部落圈地的,也有以劳动力和物质交换土地的,更有甚者以武力争夺资源。竞争使农业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单纯的种“稷”到棉、麻、蔬菜瓜果、药材和种桑养蚕,从农业生产孕育出了医药、纺织和生产工具加工等行业。已逐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就凸现出来。先进必然淘汰落后,越先进也就越强盛越富有。经过几百年的自然发展,逐步由“地主”阶级形成了“家”这样私有制的最低单位,由“家”形成了“家族”再扩大为“部落”社会。经过长时期的争夺“江山”捍卫“江山”的斗争,自然地形成了强势的进步的生存原则,各地也就形成了大家族部落的独立“王国”。由中国起源的私有制封建农业社会;从单纯的“稷”交换经济形势上升到“银稷”贸易经济,运行了4000多年。
表情

帮助文档 举报投诉 隐私条款 认证会员 联系我们
© 2012-2021 www.rucbbs.cn Processed in 0.27 second(s)